【2006/06/14 聯合報 記者牟玉珮/台北報導】

繞過台北巿關渡平原的幾畦稻田,林立正的斲琴工作室「梓作坊」,不起眼地藏身在連棟低矮的平房裡,就像他製作的古琴,氣定神閒等待有心人。

古琴藝術雖為中華文化瑰寶,近代卻未受重視,台灣會彈奏古琴的人口約只有兩、三百人,製琴師更是屈指可數。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第二批「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」,古琴藝術名列其中,在中國引起熱潮,台灣的林立正也受到重視。

花白頭髮綁著馬尾、身形結實的藝術家林立正,回憶起當初和古琴結緣,只因學音樂的朋友買不到古琴,他找書看了樣子,憑著漆、木工根基,弄塊心目中最好的台灣檜木,鋸子、刨刀加鑿子,半個月就完成一張古琴。

24歲做了第一張琴,雖然該有的都有了,林立正卻毫不客氣批評當時做的琴「根本不入流」,即便到了今天已自成一家,每完成一張琴,他還是認為能做得更好。「完美」對他而言「永遠不會有」,這也是他認為製作古琴最迷人之處。

林立正為了做琴,25歲投入古琴大師孫毓芹門下,學會鑑定,至於製琴的技巧,則從做中學習;當年他趁出海打魚的空檔學製古琴,也因此早期古琴落款均以「漁翁」自稱。

20年前,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馬水龍、張清志等人希望在學校成立專業古琴研究鑑定單位,延攬林立正入校,還開了古琴工作室,並在講到古琴時,請他上台兼講,不過,礙於學歷,林立正當年是以工友名義應聘,直到93年退休。

有著山東脾氣的林立正,把大量時間投注在古琴藝術上。為了彌補不足,還到大學旁聽相關課程。因不耐機具送修耗日費時,甚至去東海高工補校念了3年電機課程。

不少收藏家找林立正鑑定古琴,他曾鑑定過唐朝的古琴,也擁有一張北宋的「玉壺冰」,20年前,台灣故宮收藏的一張元朝「雪夜冰」古琴,因琴面破損,還請他代為修復。經手這麼多老琴,林立正卻不以古為大,他自信地說,早期落後的工具可以做出這麼好的琴,現代工藝一定可以超越。

兒子林法 才出生就坐琴

「彈琴的總是瞧不起做琴的。」林立正製琴30多年,衝著這句話,送二兒子林法到大陸中央音樂學院修習正統古琴演奏,對兒子寄予厚望,希望他為台灣的古琴文化注入新血。

林法是林立正4個兒子中,最有興趣繼承衣缽的一個。林立正說,林法出生就開始「坐」琴了;他曾在做琴時,把3歲的林法抱上琴木,幫他固定,免得位移;長期耳濡目染的結果,林法不僅會製琴,還拜在台灣古琴樂師葛翰聰門下學彈琴。在學期間曾獲得2002年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古琴青年專業組銅獎、2004年全國古琴大賽青年職業組優秀演奏獎等殊榮。

梓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