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10-01-cheers-20110901.jpg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林立正,民國33年生,山東萊陽人,民國38年隨家人來臺定居。由於家境清苦,復興高中肄業即進入社會工作,任船長多年,率領船員遠渡惡水重洋。後來因著特別的機緣,接觸古琴、認識古琴,因而愛上古琴,開啟了長達近四十年的製琴生涯。

        民國63年,林立正開始自學製作第一床古琴,民國65年師事古琴大師孫毓芹先生學習古琴鑑定及製琴,爾後並不斷自修研究、精進斲琴技術。民國79起擔任和真琴社社長,致力推動臺灣古琴藝術發展,成為兩岸古琴音樂交流的領航者,影響兩岸琴壇甚巨。

        民國85年成立「天雷琴府」,專為臺灣琴界製作並維修古琴;後成立「造琴技藝研究班」開始傳授製琴技術;民國87年更名「梓作坊古琴造作工坊」,民國102年正式更名為「梓作坊古琴藝術工坊」,將斵琴藝術由傳統樂器製作提升至精緻藝術創造之境。

        民國98年古琴被指定為臺北市傳統藝術,同年林立正獲選為「臺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」,是臺灣地區於斲琴藝術領域獲得官方肯定的第一人。

        林立正先生斲琴至今三十餘年,造琴已達百餘床;另修復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代老琴五十餘床,其中經典之作則有:臺北故宮元琴「雪夜冰」、馬水龍校長之無名唐琴、張清治教授之唐琴「桐雅」、畫家蔡本烈先生之宋琴「松風致和」、香港唐建垣先生之元琴「青山」、孫師之明琴「鏗韶」。

        林立正不僅是一位製琴家、修琴家,同時也是一位古琴鑑賞家。此外他致力於古琴製作技藝的傳承工作長達二十年,不斷提攜後進,培養後學二十餘人,學生遍布海內外,不僅是臺灣古琴藝術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,更是近代古琴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製琴師。

        在所有傳統樂器中,臺灣的產品在品質上均不如大陸製品,唯獨「梓作坊」所製作之古琴,可與大陸製品分庭抗禮,且更勝之。「梓作坊」致力於傳統製琴工藝的研究與推廣,其成員來自各行各業,因對古琴的熱愛而相聚,共同為臺灣古琴工藝的承傳而努力,並經常與「太古琴館」合作,舉辦展演與雅集活動。

 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1944年 出生於中國山東省萊陽縣。

1974年 於古琴家張瓊雲老師處首次得見古琴之真貌及聆聽琴音之美妙,因而結下終生不解之緣;隨即自行研究製琴。

1975年 蒙已故民族藝師孫毓芹先生賞識收歸門下,傳授古琴鑒定及製琴技藝。早期所製之琴落款均以「漁翁」自名。

1982年 是年春天發生船難,漁船飄流於金門外海為中國漁船所救,拖至福建東山島修理。滯留大陸期間,由中國之「台灣漁民接待站」安排到福建各地參訪,於廈門南普陀寺得到南北朝時期古廟樑柱一根;經中國官方批准隨船運回臺灣製琴二床,其一贈予孫師,孫師並親自為其製銘落款。

1987年 成立「天雷琴府」,正式為臺灣琴界維修及製作古琴。

1989年 首次在臺北知新廣場演講「古琴選材與製作」,為臺灣琴界播下製琴的種子。

1990年 任「和真琴社」社長,並代表孫師赴中國四川成都參加「第一屆國際古琴交流會」。

1992年 率「和真琴社」社員組團赴中國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杭州、常熟、西安各地展開首度「兩岸琴心」聯合音樂會演出及雅集交流活動。

1995年 再次率「和真琴社」社員組團赴中國四川成都參加「第二屆國際古琴交流會」,並於開幕式及閉幕式擔任演出。

1996年 隨個人製琴技藝之成熟,並因應臺灣古琴界之需求,遂成立「造琴技藝研究班」開門授徒,傳習製琴技術。

1998年 成立「梓作坊古琴造作工坊」,致力斵琴藝術之研究與推廣。

2013年「梓作坊古琴造作工坊」正式更名為「梓作坊古琴藝術工坊」,將斵琴藝術由傳統樂器製作提升至精緻藝術創造之境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ig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